当前位置:首页>资料转载
中国每年花3亿用于"申遗" 专家批滥用公共资源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02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近日透露,中国各地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用于申遗,很多地方不知道如何拍摄申遗宣传片,为此花费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还有很多地方因为不清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写法,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她看来,这样盲目地申报,并不能有效保护好当地文化遗产资源。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今年6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后,我国世界遗产地增至45处,数量仅次于拥有48处遗产的意大利。而国内不少地方为申遗花费不菲,已不是新鲜事。有媒体报道: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投入2.3亿元,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贵州荔波申遗举债2亿多元,河南登封十年申遗共投入8亿至9亿元之巨,丹霞申遗更是创下了12亿至13亿元纪录。当然,上述数字中部分地方的开支包括为诸如旧城改造配套的项目,并不能完全算在申遗头上,但花费不菲的确可算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与之相比,京剧申报非遗只花了20多万元。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申遗耗费最多的其实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申遗资料中文本、图片和视频材料俱全,为了顺利申遗,有时需要组织全国重点院团和有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参与完成申报材料。上海市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表示,申遗花费不能一概而论。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类统称为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数量最大,申请文本要求高,航拍遥测资料耗时久,申请花费也多。例如,中国丹霞地貌属捆绑式自然遗产,包括湖南緉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个地貌点,长城也属捆绑式遗产,各种投入累计起来也很惊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勤建认为,申遗尤其是非遗保护,相对文化事业整体开支而言,比例并不算高。比起申请,陈勤建更忧虑保护问题。他以蚕桑丝织技艺为例,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仅染色一项就分为数百种,目前全国懂得染色并鉴别的工匠不超过10个。陈勤建表示,应该拿出更多钱保护这些传人。他批评许多项目申报成功后只考虑经济利益能不能变现,我们反对的是以申遗之名滥用公共资源。(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