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料转载
科学家破解耀州古瓷之谜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28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子活化分析NAA和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判定由唐代到元代的800多年里,我国古代名瓷“古耀州瓷胎”的原料产地有着长期稳定、集中,但又彼此相对独立的显著特点。从而为古耀州瓷的鉴定、仿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一成果由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陕西省考古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取得。他们认为:不同时代耀州瓷的胎料产地关系密切,相距较近;但是唐、五代时期的胎料产地更加接近一些,宋、金代时期胎料产地较为集中且有别于
唐代;耀州窑唐三彩的胎料产地和唐代耀州瓷胎的原料产地相同。

据介绍,耀州瓷是我国古代名瓷之一,它创烧于唐,终烧于元,前后历经800多年。唐代耀州窑是烧造中国陶瓷品种最多的一个窑场,出产有白瓷、青瓷、黑瓷、花釉瓷、茶叶末釉瓷和素胎黑花、黑釉剔花填彩、白釉绿彩、白釉褐彩、青釉白彩以及唐三彩等;五代以烧青瓷为主,创烧出天青、淡天青釉,开辟了中国烧造天青瓷的先河,多素面,间有雕花、贴花和划花;宋代创造了独具风格的青瓷刻花和印花装饰工艺,被誉为中国宋代青瓷刻花之最,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史增添了不朽的光彩。长期以来,考古学界存在一个不解的谜题:这些时间跨越几百年,瓷器釉色迥然不同,出自不同窑口的耀州瓷胎,其原料产地是否相同?唐三彩和其它耀州瓷胎的原料来源又是否相同?1999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下,课题研究人员从研究原料产地入手,通过分析古陶瓷中“不能人工控制,并基本不受工艺过程和风化效应影响,因而反映出原料产地”的特征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的样品包括:耀州窑瓷胎样品28个、作坊匣钵料样品1个、耀州窑博物馆附近粘土矿样品4个,这些样品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烧造年代跨越唐、五代、宋、金、元,瓷器釉色包括黑、白、月白、兔毫、姜黄、绿、酱、茶叶末色等。然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对这些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了耀州瓷胎中29种元素的含量。之后,他们对这29种元素成分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寻并找到它们之间的起源关系,获得了上述结论。据介绍,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即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样品的亲疏关系,从而科学地分型划类,使总体的每一对象“属于且仅属于”其中的一类。而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的模糊聚类分析,根据模糊数学理论,用模糊矩阵的方法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建立模型,使得分类更加切合实际。具体地说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总体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分成若干类。

项目组重要成员、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李国霞介绍,本次研究还发现:宋代耀州窑的匣钵料与宋代耀州瓷胎的原料来源相同;博物馆附近的4个粘土矿样品之间关系疏远,它们和多数耀州瓷胎样品的关系也都较远,说明古耀州瓷胎不是用这些粘土矿料制作。(来源: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