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料转载
青龙镇和上海是否真是“前世今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1

  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成果发布以来,这座处在上海的郊区小镇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青龙镇的历史是否真的能和上海联系起来?隆平寺塔基的发现背后还有哪些故事?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昨日来到青龙镇遗址现场进行探访。

按照文献记载,青龙镇曾非常繁华

“现在这里闹猛了,天天有人来。”昨日,上海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周围围了一圈村民,大家隔着围栏,七嘴八舌向记者介绍这里以前的样子,议论着遗址的未来。村民们希望能在这里建个博物馆,甚至有人说干脆把上海博物馆搬过来。青龙镇考古发现,让很多人改变了上海开埠前是个“小渔村”的说法。然而,青龙镇的历史,是否能够真的和几十公里外的上海市中心城区联系起来?

“上海城市发展和水有关系。”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领队陈杰认为,青龙镇遗址和此前发掘的元代志丹苑水闸遗址等都可以串联起来。“上海的发展是一个以水兴市、以港兴市的过程。青龙港或青龙镇是一个重要的点,随着吴淞江的变迁、淤塞,大的商船进不来,只能往东迁,迁到了上海镇。后来上海镇淤塞,到明代以后开了黄浦江,成为新的入海口,所以我们的城市中心又迁到了吴淞江口,在这里兴建了现代的上海城和上海港。”有趣的是,志丹苑遗址是当时治理吴淞江的重要水利工程,而负责这一工程的官员任仁发正是青龙镇人。任仁发的墓葬就在青龙镇东南角,上世纪50年代时被发现,出土文物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前不久,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卷》在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书画夜场拍出3.036亿元天价,成为今年拍场上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在此前的考古成果发布会上,专家曾断言,青龙镇这一发现弥补了上海唐宋时期地下考古的缺乏。“这其实是一个主动项目,我们是带着学术目的和问题去勘探青龙镇。”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员王建文介绍,青龙镇很多资料散见于地方志,只是比较凌乱。“复旦大学史地所的几位老师上世纪80年代起就逐渐对青龙镇的资料进行梳理。所以,上海文史研究者对青龙镇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尽管是带着预设去求答案,但得到的收获却更加充满惊喜。比如文献中记载这里曾有一个港口,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从中可见当时港口相当繁忙。“陶瓷器其实是一种耐用品,这里瓷器出土有这么大的密度,明显不是当地消费得了的,更多是转运到其他地方。”陈杰说:“按照文献记载,这里曾非常繁华,但很多文献记载都是寥寥几笔,现在希望能发掘出更多实证,让大家能看到活生生的历史。考古也是拉近现代人与古代距离的机会。”

隆平寺塔基可能暂时保护性回填

隆平寺地宫建筑在塔基地坪下4米深的地方,地宫宽度只有1米至1.5米,空间狭小,发掘相当困难。“考古是不可逆的工作,我们同时还要做考古记录,除了考古队员,还有照相和摄像的工作人员。”陈杰说,很多建筑构件还遗留在现场,包括青石的柱础石,围廊的柱顶石等,“这些都是原物保存,为复原整个隆平寺塔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现在看到的塔基最大直径约21米左右,根据考古队员的估测,这座塔原本高度约50多米,在文献里,明确记载它是一座“七层”塔。“上海有很多七层塔,从塔基的直径而言,隆平寺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隆平寺塔遗址往前走十多米有一座石桥,叫万安桥,桥周围区域也曾发掘出文物,如今已经回填。这座桥在当时文献里有很多记载,确定隆平寺塔,就因为有这样一个重要参照物。“根据记载,隆平寺在万安桥的北面,而万安桥如今还在地表。”据介绍,2015年时,考古队员在附近挖了一条探沟,发现一块砖上写着“入塔内”三字,猜测这是造塔时赞助人捐赠的砖,而塔正在探沟附近。

此前,遗址附近是一片葡萄地,租期到后,原本市农委要收回用作绿化地,因为这块砖的发现,考古队员申请留下400多平方米进行勘探,期待能有所发现。“当时我们也没底一定能发现东西,所以只要了400多平方米。”回想起这一发掘过程,王建文觉得非常幸运,塔的形状比较特殊,它是八边形。“通过形状可以明确是一座塔,跟文献能对得起来,倘若是寺院的其他建筑部分,其实很难证明是文献所记。”模印字砖也是一个重要例证。塔基的现场露出一片砖墙,上面清晰可见“陆四娘”“马九娘”等字样,这些都是当年捐助人的名字。“目前看到的最多的是有个人和他的妻子舍了八万四千片,其他还有舍一万片、两万片的,这些砖是从窑厂定做的。当然也有舍一片两片的,因为数量太少不会做模子印,就用红色的矿物颜料写在砖上。”王建文记得,曾在塔基里发现“郁四娘舍一片永充塔下用”字样的砖,这些字砖里也许藏着许多故事,期待后来慢慢发掘。

这些砖也证明这座塔是当时民间捐助而建。“海上贸易风险极大,每次出海都有可能有去无回,所以文献记载当地民众事佛尤盛,因为要祈祷出海平安,求得心理慰藉。”王建文分析。隆平寺塔在当时也有灯塔的作用。塔的北面不到一公里就是吴淞江。“上海不是一两天变成一个国际港口的,在这里也能找到历史脉络和依据。”据介绍,吴淞江在唐宋时期江面非常宽,据记载唐代有二十里,宋代也有九里,青龙镇处在“控江连海”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是成为贸易港口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当时江面很宽,很多到青龙镇停泊的商船找不到地方靠岸,所以提议在这里建一个灯塔。”通过目前的勘探,已经能非常清楚了解隆平寺塔的地面和地下结构,“从考古讲可能会告一段落,后面更多为保护和今后规划展示做准备。”接下来塔基周围可能也会回填,如果一直暴露在地表,会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有损害。陈杰说:“填是一种暂时的保护,接下来如何进展,还要经过详细论证和规划。”“南宋时,这里属于两浙西路嘉兴府华亭县青龙镇,青龙镇衰落后,就开始有上海镇,也是沿着吴淞江发展。”王建文介绍,青龙镇从唐代天宝五年建镇,一直沿用到明代,对这里的考古勘探会是一个长期工作,“我们用6年只发掘了5000平方米,整个青龙镇有200多万平方米等待发掘。”

考古队日常:安静而寂寞

“人家说重要事情讲三遍,我都讲十遍了。”在青龙镇上博考古队的驻扎地,陈杰苦笑着说。来不及喘口气休息,吃了颗润喉糖,他又要继续给其他人讲解考古发现的经过。考古队员驻扎在离塔基遗址不远的青龙村民房里面,院子和仓库里堆满一箱箱瓷片,每一枚瓷片上都有详细编号,方便日后修复和整理。考古队员每天早上7时出发去工地,下午回来整理资料,肤色都晒得黝黑。王建文说:“我们的收工时间跟着日落时间,夏天大概5时收工,冬天天黑得早,大概430分回来。”考古队一直有养狗的传统,一来晚上可以看库房,也可以跟队员作伴。考古队员就是在这样安静而寂寞的环境里进行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现场勘探回来后,修复、整理、绘图都在这里进行。考古队工作人员李召銮的桌子上摆着一个扑满,也就是当时的储钱罐,他正在对它进行考古绘图。“最原始的资料尽量记录,否则时间一长,一挪地方就容易乱掉。”他利用圆规、量角器等,经过肉眼观察,在精密的格子纸上手工绘制,这是目前电脑代替不了的。“电脑拍照容易有误差,各种线条不如手工精细。”他介绍,绘图主要表现器形和纹饰,有些还有器物的横截面图。“他们长年在这里工作,可能一年就回去三四次,非常辛苦。”陈杰看着这栋两层的房子,满满一院子的瓷器,心中充满感慨。接下来,还有预定于3月向市民开放的展览、出版面向业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报告、未来遗址的保护和开放等一系列计划日程,上博考古队的辛苦工作仍在继续。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