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料转载
德国的瓷器之都——迈森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02

迈森于我,最可观之处还是酷似旧时青岛的老城。 从教堂广场离开时,再次经过那道城墙,向下望去,大片错落有致的红瓦顶一直延伸到远处,当年在外婆家扒着红瓦顶上的天窗向外望去,世界也是这样。教堂建于13世纪,那正是哥特式建筑的极盛期,它也是整个萨克森地区最知名的哥特式教堂。

山顶上的大教堂:在石阶路尽头右转,拾阶而上,会经过一道石拱门。经过拱门后是一小段石板路,右侧是民宅,房子虽旧,仍干净整齐,门窗精致。左侧则是城墙,中间倒是开了个口子,镶了一道玻璃门,走到近前一看才知道这是缆车轨道的一端,另一端直抵山下,不过此时已值黄昏,缆车并未运作。也是透过这道玻璃门,才发现城墙下是一道极陡的峭壁,当年可谓险地。缆车虽快,但在我看来,终究不如拾阶而上那般有乐趣。

由玻璃门向远处望去,是一个平缓的山坡,铺满草地和葡萄园。山坡顶端有一栋栋民宅,面积都不大,而且与大多数德式建筑有异,并非红瓦顶,而是灰瓦顶。尽管房子小,但视野开阔,内心便将之许为隐居候选。拐个弯便是阿尔布莱希特城堡和大教堂。因为二者都建于山上,空间自然逼仄一些,虽然也是一个颇大的平台,但相比其他大教堂,周围广场的占地就小多了。这座纯正的哥特式教堂此时正在维护,中央挂着大大的帷幕,上面印着教堂的照片,周边还搭着棚架。无法一窥全貌,当然是一大遗憾,好在教堂旁的阿尔布莱希特城堡颇为惊喜。阿尔布莱希特城堡外墙呈蓝色,如果从山下仰头向上望,可以见到它的外观与众多欧式城堡无异,倚着崖壁建成,红瓦蓝墙外加外观朴实的窗子,原本规整的横截面在崖壁尽头一改形貌,形成椭圆形的塔楼。但在教堂广场上,我们看到的是城堡的另一面。与城堡并排沿广场而建的还有一批建筑,形貌各异,因为比邻教堂这个主要观光点,大多作为餐厅、咖啡厅和酒店使用。不过,也许是我去的时候不对,又或者是小城本就人气有限,这里冷冷清清。

广场与拱门小路相接的拐角位是一家酒店,红瓦斜顶,黄色墙身,比较抢眼的是外沿的一道弧形墙壁,围成了一个空间,见不到里面的情形,猜测是酒店的露天咖啡座。当时不明所以,回程时重返那条石阶路才想到,原来它的另一面,就是石阶路所对的一面布满爬山虎的建筑墙壁,上面有精致窗口。于我而言,在欧洲城市里行走,最有趣的就是在不同的小路上推测建筑的正反面,使之对号入座。旁边紧挨着的几栋小楼,外墙颜色各异,咖啡馆似乎空无一人。有一栋建筑十分特别,青色外墙,红色门窗,门有一大一小,都是拱门,紧紧挨在一起,小门上方还有雕饰。因为大门紧闭,不知道这栋建筑究竟有何用途。与这排建筑隔着广场相对的是一栋灰色外墙的修道院,外观古朴,同样大门紧闭。正在维护的教堂并不允许游客入内,我们只能在这个广场上闲逛,看看建筑的外观。这座教堂建于13世纪,那正是哥特式建筑的极盛期,它也是整个萨克森地区最知名的哥特式教堂。据说,其私人祈祷处也是韦廷家族的埋骨之所。

哥特式教堂以林立的尖顶和复杂的结构著称,墙身又多为黑色,自然显得沉重甚至阴郁。这座迈森大教堂的整体结构和色调也是如此,但特别之处是门厅位置上方的红瓦斜顶,以及再之上的绿色塔尖,塔尖处还有个小小的观景台,高度大概在整座教堂的中间位置。这一红一绿,给阴暗的教堂增加了一点暖意,即使天气并不晴朗,这亮色也显得跳脱。教堂还有两座并不对称的塔楼,西侧的建于20世纪初,东南侧的则建于1415世纪。教堂前的广场上散落着一些木凳,不知有何讲究,还是单纯供人休息之用。我很难相信是后者,因为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很难接受如此随意的摆放,可是事实似乎如此。

阿尔布莱希特城堡从前是韦廷王朝的王室居所,建于14721525年间,被誉为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也被认为是第一座德式宫殿。它在19世纪时重新装修,绘上了一系列描绘萨克森历史的壁画。迈森最早的瓷器手工工场就在这里建立,它如今是一座博物馆,可惜当日并未开放。大教堂与城堡之间有一段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岩壁处,形成了一个观景台。也正是这里,带给了我在迈森的最大惊喜。从这个平台向下望去,岩壁下有一条小路,路边有些民宅,再向外就是主干道,也是我驾车来时之路,路边就是将迈森划为一河两岸的易北河。

流经迈森的这一段易北河并不宽阔,河对岸是沿着小山坡而建的各种民宅,小山坡上似乎还有个城堡。可惜路上耽搁时间太多,无法在迈森多做停留,否则去对岸走走,必能感受德国小城的民宅景致。视线再向前移,更远处又有山坡与民宅,清一色的红瓦斜顶,墙身颜色各异,高低错落。若将眼前的易北河换成大海,那么这里活脱脱就是青岛。年少时,我常常在青岛一个名为“小青岛”的景点隔海回望青岛老城区,那高低错落的景致、遍布的德式建筑,都与眼前的迈森无异。在这次旅途中,这绝非最美的一幕,却是让我最感慨的一幕。

欧洲瓷都:迈森虽小,却是欧洲名城,这一切皆因瓷器。行走在迈森街头,常常可以在店招上看到一个双剑交叉、剑身为蓝色的商标,这是迈森瓷器的标志,也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商标之一。当年,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一世在迈森建设城堡,并让炼金术士研究中国瓷器,并于1708年烧制成功。他在阿尔布莱希特城堡设立瓷器加工厂,并派人严加看守,以防“秘方”外泄,终于使得迈森成为当时欧洲唯一的瓷器出产地。也有人称,奥古斯都一世并未专门安排人研究瓷器,一切纯属巧合。当时有一位炼金术士吹嘘自己能够炼金,但两年下来一无所获,倒是偶然炼出了一种“白金”,成分与瓷器无异。这一创举比炼金更能刺激贵族们的神经。奥古斯都一世曾经用一队骑兵与波斯商人交换了48件中国瓷器花瓶,堪称忠实的瓷器爱好者,炼金术士的偶然发现使他欣喜若狂,立刻用拉丁文、德文和法文等多种语言发布敕令,成立迈森皇家瓷器厂,并派专人守卫阿尔布莱希特城堡,甚至连工人都带剑上班。那个两把蓝色宝剑交叉的商标,也与这段历史有关吧?

1865年,迈森瓷器厂从阿尔布莱希特城堡搬到了迈森的一处河谷之中,对瓷器兴趣不浓的我并未前往。另一处我未能得见的地方,则是1916年开办的迈森瓷器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博物馆。旅途中留点遗憾,静待下次,也并非坏事。据说,迈森制瓷三百年来的近八十万件模具都保存在博物馆中,三千多个图案和一万多种色彩配方也一一保存。德国排名第二的奢侈品(排名第一的是保时捷)、“瓷器界的劳斯莱斯”,果真名不虚传。二战后,迈森瓷器厂的瓷器一度被苏联军队劫掠至列宁格勒。1958年,苏联方面将瓷器归还给迈森瓷器厂——那时,迈森属于东德。据说,在欧洲的餐桌上,你能找到的精品餐具,其设计理念多半取自迈森瓷器,比如1730年诞生的蓝色洋葱图案。

我对陶瓷兴趣不浓,对建筑却有好感,迈森于我,最可观之处还是酷似旧时青岛的老城。从教堂广场离开时,再次经过那道城墙,向下望去,大片大片错落有致的红瓦顶一直延伸到远处,间中点缀着山坡绿地,当年在外婆家扒着红瓦顶上的天窗向外望去,世界也是这样。迈森与青岛的另一个想象之处,是大部分建筑都依山而建,有错落的美感之余,还十分有趣,比如你家的二楼与他家的一楼花园平行,他家的楼顶又与别家的二楼平台相连,因此形成的各种空间都被住户利用,极有情趣。沿着石阶向下走时,在一个拐弯处居高临下,恰好望见一户住宅的小院,一对兄妹在花草间嬉戏,仿佛我的童年。

这让我充满好感的小城,给我的最后一个印象也极温暖——沿着来时的路走到广场,然后去停车场取车,刚好车子已经没油,便开去易北河边的主干道。在教堂广场的平台上观景时,我已经见到这里路边有个加油站。加完油出来时,十几米外就是一个红绿灯。因为正值上下班高峰,等红灯的车子已排成长龙,可加油站路口却“奢侈”地空出两个车位,供加油车辆拐弯出来。留出路口的第一辆车是老款奔驰,司机是个老太太,我向她点头致谢,她也微笑点头。她后面的车龙,没有人因为短暂的堵塞而不满甚至鸣喇叭。那一刻,突然毫不矫情地觉得世间无比美好。毕竟,习惯了中国式驾驶的我们,几乎从未见过这样相让的场面。

此时天已黄昏,沿着易北河畔的公路旁,是一栋栋民宅。屋里灯光陆续亮起,屋外有人停车,也有孩子嬉戏,等待他们的是晚餐,或许还有祈祷。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或许真的需要前世福气。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