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料转载
南京耗资千万建文物医院:青铜器穿雨衣防癌症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3

最近在南京博物院公开亮相的一件件文物,此前大都经过精心的修复。记者走进南京博物院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探访新建的文物保护实验室,里面各种先进的高精仪器令人大开眼界,传统与现代的文物保护方法在这里得到有效运用。据悉,这个文物“医院”是南京博物院耗资千万元建成的。

青铜器患“癌”,超声波来治病: 所长万俐介绍说,文物也有“癌症”。举个例子,青铜器里会形成一种粉状锈,即碱式氯化铜。这种有害锈如同人体恶性肿瘤一样,它不光会蔓延,还会传染给其他的青铜器,在文物保护界被称为青铜器的“癌症”。“过去,我们传统的修复办法是用钻头和小刀在青铜器上把锈刮掉,最后清洗是用刷子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损伤其本体。”他将过去用的“土办法”与现在的技术进行了对比,“现在我们第一步会先定性,用X光对其衍射,分析这是什么种类的锈;第二步再定量,看它的成分分别由多少铜、锡、铅构成;然后用柠檬酸把它除掉,第三步用超声波结合一种科学试剂就把青铜器上的锈彻底清洗掉了。”

缓蚀保护“雨衣”是南博专利:他补充道,最后会给青铜器做一个“缓蚀保护”,就好像给它穿了一层外衣,其实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个涂层可以防潮,阻断空气对其氧化以再次形成腐蚀。“国际上这种涂层一般是用丙烯酸树脂做的,而南博所用的是氟橡胶,是我们文保所自主研发的专利。”万所长强调。南博97年开始建立青铜器馆时就已经用了这个方法,像战国的九女墩编钟这样2000多年前的文物,沿用至今,该项技术十分安全环保,用于青铜器的保护效果十分理想。

3D打印弥补文物缺损部分: 很多人都看过成龙的《十二生肖》,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是否留意到电影中成龙用手套扫描兽首,而另外一方配合将其完美复制?这一看似夸张科幻的技术,其实相当于现下非常流行的3D打印机技术。南博文保所就有这台时髦的3D打印机,那么3D打印技术是如何与文物保护结合起来的呢?原来,以前复制文物的时候需要扫描后再制作模型,非常麻烦。现在可以将文物扫描后直接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就像制作雕塑一样,最后再上色做旧。“如果有损坏的文物,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将缺口模拟打印出来,材料一般用树脂做成,方便建模。”万所长介绍道。

修复中,有害气体零排放: 新建的实验室进口了一批国外专业文保仪器,其中有一种仪器高到几乎贴到了天花板,俨然一庞然大物。万俐介绍,这是从法国定制的一款最先进的仪器,可以把在文物修复中产生的有毒物质过滤成无害气体排出去,而且不会影响周遭居民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瑞士、丹麦、美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都会很快用于南京博物院所有馆藏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中。“文物因为年代久远,就好像步入了老年期、病危期,所以也需要对其进行特殊救治。”这里好似一个“文物医院”,需要给文物看病,“少个腿,就装个假肢;有肿瘤,就要摘除。需要对‘生病’的文物检测、分析病因,做出最终保护方案,最后对症下药。”除了高新设备,南博对文物的修复还包括苏州裱画、青铜器修复与仿古拓片这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领头的传统文保工艺。此外,在充满现代科技意味的实验室里,有一个平台放了一个个玻璃罐,里面装的都是皂角、白芍、黄柏等中草药。中草药能在文物保护中起什么作用呢?万俐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给纸质文物配置的中药防霉剂。实验室还能造出可乱真的旧纸,用于修补民国旧纸质文物和近现代书画。

揭秘神技,看看文物“医生”展示鬼斧神工: 这件尾巴高高扬起、轻盈飘逸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出土时断成了6截,头部较完整,但是表面鎏金层脱落严重,脱落层还有黑色和绿色的铜锈生成。前躯干残损严重,鎏金基本脱落。考古、美术、历史、文保等人员一起反复论证,参照同类出土物—另一条一样的“龙”,确定这条“龙”的修复形态。随后采取残缺塑形等流程,又经过了修形、拼接、贴金等后,它终于在文保人员“巧手”修复下才得以“复活”。这组唐三彩院落,201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来时还是一堆碎片,修复人员用了两个月时间才把共计304块碎片拼接成现在的样子。(来源: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