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料转载
古人夏日避暑的“空调房”是啥样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02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时期的窟室、汉代清凉殿”……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所谓,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室,实际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讲究。

当时有条件的贵族,家里都筑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郑国大夫伯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间窟室。《左传&<2539;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大概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窟室,晚上在窟室内饮酒取乐,通宵达旦。可见,窟室很像是先秦贵族阶层夏季流行的娱乐空间。当时,从中原的郑国,到南方的楚国,沿海的吴国,贵族们都喜欢在窟室中避暑,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场所。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5年的夏天刺杀吴王僚时,便利用了家里的窟室。就史料分析,先秦时的窟室又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当时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以达到降温、调温的目的。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国的令尹子庚去世后,合适继任人选薳子冯回避楚康王任命时,便穿着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内的床上,装病不去。大热天里,薳子冯为什么还穿件大衣?原来,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块。

宋代避暑宫殿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宋代,夏日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皇宫里的夏用建筑也更为奢侈。宋代宫中避暑佳处,有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据《武林旧事》禁中纳凉条,这几个地方环境幽静宜人,周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宋代宫中降温设计时尚,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用鼓风机带动的,鼓以风轮。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

从这个记载来看,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这不能不说是空调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最特别之处是,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现代人戏称为冰箱,但叫冰柜冷柜更准确,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当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冰镇西瓜、冷饮。冷桶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称为洋桶。冰桶系木质,其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汉代皇宫中夏含霜清凉殿

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这种利用天然冷源给房间降温的手段,至少在上古周代时已开始。在周王的宫廷中,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周礼》记载,负责人称凌人,手下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存在。汉代的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形容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室内附带降温设备也极为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条有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石质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如此这般,多重降温,自然凉爽舒适。受到汉武帝刘彻宠幸的董偃,便常卧延清之室,上述即是董偃所呆清凉殿时的降温陈设。顺便说一下,董偃是刘彻时年50来岁的姑妈、汉文帝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小情人,年龄悬殊30岁左右,这段奇爱曾留下绿帽子主人翁两个词汇。

唐代皇宫水激扇车含凉殿

唐代夏季带空调的建筑,不再叫汉代的清凉殿,而称含凉殿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唐代诗人张仲索《宫中乐》中所谓,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唐语林·豪爽》记载,当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当时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凉殿,以避暑。陈知节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陈知节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这段历史记载的信息量很大。一是在建筑设计上,含凉殿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显得很阴沉;二是当时已有电风扇”——当然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水激扇车,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三是殿内有循环冷水源,故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这种空调建筑,民用称为自凉亭子,又称雨亭。当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时长安市市长(京兆尹)王鉷家,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现代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

明代用空调井降温的土室

上述古代制冷设备,对一般有钱人来说仍属消费不起的奢侈品,至于普通老百姓就更别说了。老百姓夏天怎么避暑?民间用不了电风扇、用不起进口空调,但有土办法。比较常见的,有像曹操当年在邺城建造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这种土制空调。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大户人家的厅室里就有这样的空调井。而且,其妙处多多,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作为地下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

还有一种方法,在厅室内埋置陶缸,形成陶井,夏天将冰块放置其中,以降温。这种陶井,更像不可移动的冷柜。这种降温办法,1950年考古发掘秦汉宫廷遗址时已有发现,可见历史很悠久,古人用得很早。挖空调井,仅是一种局部降温办法,最直接的是建低温空调房,古代民间比较流行的办法是,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有点像窑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从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地部》所记分析,土室冬夏两用,属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土室,又称土窖,实际上是原始人遗留下来的穴居风俗,至今尚存。除人用之避暑外,也可储物储粮等。最后要说的是,古代无论贵贱,通常的夏季降温用具是扇子,即便住在空调房,也会摇扇子。遗憾的是,如今扇子似乎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