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瓷大家谈
为一件元青花鱼藻纹罐而写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28

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一位博物馆馆长波普博士,以一对从北京潘家园流失至“大维德”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进行对照研究后,得出一个令世界文博界震惊的消息:伊朗阿特别尔寺与土耳其旧皇宫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着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波普馆长的“至正型”学说,一举改写了世界陶瓷史。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老师在《元青花瓷器研究中的体会》一文中明确:“五十多年前,美国波普博士提出了“至正型”青花,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元代青花瓷器大量的出现,弥补了元代青花瓷器在历史上的空白。这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再造的,但人们的认识往往是有局限性的。正如“至正型”未提出以前,人们不认识元青花瓷器一样。一些人由于受到“元青花瓷器少”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对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一概加以否定,即便是纪年墓出土的,也一概视之为赝品。可见,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不仅没有进展,反而倒退了。从李老师语重心长的谈话中,点明了国人在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不能采取“井蛙观天”的虚无主义态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审视我们优秀的文化历史。中国自己的历史,不应当再由外国人来给我们上课了。这是一件元青花鱼藻纹罐,罐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图一),此罐器型周正,造型优美,直口、丰肩、鼓腹、束底。胎质洁白细腻,青花描绘的鲭、白、鲢、鳜(谐音“清、白、廉、洁”),四鱼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青花罐的绘画技法娴熟,用笔酣畅有力,干净利索,线条流畅,点涂准确。在画风上既具宋代磁州窑的粗狂豪放,又有吉州窑的严谨秀致,其艺术造诣决非一般工匠可及。大罐由四截粘接而成,足底浅挖略有少许釉斑,旋纹清晰,并伴有跳刀痕、火石红及铁锈黑点(图二)。该罐体绘画五层纹饰,依次为:水浪纹、缠枝牡丹纹、鱼藻纹、菱花纹及莲瓣吉祥纹。整个主体的装饰丰满、统一、和谐,主题突出,布局繁密,结构严谨,有一种豪放浑厚、雄劲秀美的感受。所谓“至正型”元青花是依赖中东地区进口的氧化钴料(苏麻离青)为着色剂,直接在瓷坯上绘画,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上下高温一次焙烧而成,该器因拼接时略有差异,罐口稍显高低不平。该罐青花发色鲜蓝浓艳,多凝聚不散,青花料厚的地方,出现青黑色斑点,并略带锡光与晕散,斑点沉入釉中胎骨,略微下凹,釉层肥厚,如脂似玉,胎质坚硬致密,是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精品,给人以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与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成吉思汗统一中国之后,战争停息,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同时刺激了陶瓷业的发展,元统治者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这是当时中国众多的瓷区中唯一建制的瓷局,它为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历代瓷器多以小件为精,只有元代青花瓷例外,以大件青花瓷器最为名贵,有越大越精之趋向,这与元蒙游牧民族习性及外销地中西亚地区人群习惯较大之器型有关,并随着元代制瓷技术提高,在近百年的元瓷业中,硕大而精美之器物层出不穷。

现代社会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过去十年、二十年的土石方量可能是在此之前1000年甚至2000年的总和,地球正承载着空前的负荷,中华民族的祖先以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遗存,中华文化乃是所有文化遗存的载体与灵魂,只有归其魂还其本,方能回复其生命的原貌。

(周锋 供稿)